一是习惯性思维。一般来说,年龄的增长会削弱我们的创造积极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会慢慢地成了习惯势力的牺牲品。教育和经验在我们身上形成了一种抑制力,这种抑制力使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更加刻板,各种经验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思想锁链。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成为“功能固着”或者“思维定势”。要创新,就要打破习惯性思维的枷锁。
二是戒备性思维。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也有个两种理论:名义的行动理论与应用的行动理论。名义的行动理论是人们想要做的行为方式,而应用的行为理论则是人们实际上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按照不一致的方式来对待事物,并没有注重到名义理论与应用理论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受戒备性思维的控制。戒备性思维就是鼓励人们坚持自己的假设、推理和结论,一切固与常规,自觉不自觉地拒绝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以此试图避免尴尬、威胁、挫折感和无能感。因此,对于创新者而言,除非熟悉到自己的戒备性思维,并进行有效的突破,否则,任何创新活动都只能是一场空。
三是学而不思。创新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注重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其中,核心因素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广博的知识能促进创新思维。要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害在于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学习贵在思考,假如在学习别人的知识时,下加以批评性的吸收,则会成为别人思路的奴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是创新的前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工作上的创新,必须在学习中注重思考,认真思考,反复思考,切忌“蜻蜓点水”,切忌“囫囵吞枣”,不顾消化。
诚然,一个企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无数个大大小小、连绵不断的创新构成的,任何时候只要企业不断坚持创新,那么它就一定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反之就会陷入徘徊不前,有被对手反超并挤出市场的可能。正如法国的历史社会学家、第二代大师费而南说的:“这世界上的历史有三种,一种是迅速动作的,一种是缓慢动作的,一种是完全不动的。”迅速动作者就是创造者,缓慢动作者就是执行者,而完全不动者将会成为淘汰者。
二、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最佳途径
创新是人的本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实践工作中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创新,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展现个人魅力的结果,我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改革要有新思路。创新即在现有基础上的改革和发展。要创新,必须改革。而确保改革出成效的前提和基础是有一个好的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做到:在学习上,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念,树立学习促工作、学习促发展的理念,自觉学习,不断学习,认真学习,刻苦学习,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在工作上,要树立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树立勇于探索、大胆改革的理念,树立勇于改革、大胆实践的理念,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真正做到敢想、敢试、敢闯、敢做,努力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完善,在实践中提高。
2、治理要有新举措。治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治理工作在创新过程中有新的成效,必须要有新的举措。比如,要使员工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必须注重抓好学习和培训;要使员工做到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必须健全单位的组织纪律制度并要严格监督执行;要使员工具备改革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员工做到的,领导必须首先带头做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