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是想着怎么样修身立德、学习提高和增长才干,而是把“想高升就得找门路”作为自己的升官之道。有这种想法的年轻干部往往在名利、权力和成就欲的驱使下,忽视了做官先做人的道理。一个干部只有公道正派、人格高尚,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进而施展才华、有所作为。如果只为做官,忘记做人,就会目无群众、丧失原则,无志于立足本职岗位提高领导本领;如果只为做官,也许能风光一时,但最终会失去民心,延误或葬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年轻干部要走出“想高升就得找门路”的误区,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不搞人为的依附。不能为了晋升而想方设法讨好上级,甚至在工作中遵循“两个凡是”的原则:凡是上级说的全对,凡是上级做的全有理,遇事惟上是听。二是不搞盲从和紧跟。不能把上级领导和一级组织混为一谈,只看到上级手中的权力,而没有认识到这种权力的真正所有者。在具体工作中,不能把上级的脸色作为自己能否晋升的晴雨表,把上级的武断当作英明来维护,为其摇旗呐喊。三是不搞“感情投资”。不能为了走晋升的“捷径”,把心思全用在跑门路、找靠山、编织“关系网”上,应把讲感情建立在讲事业、讲公论的基础之上。 二是走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误区。年轻干部被提拨或晋升到更高一级的领导职务后,由于期望的目标得以实现,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但其中一些年轻干部从此就乐于维持现状、安于中游,认为差不多就行了。有了这种心理,便只注重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把传达文件当落实,把制订方案算整改,把走马观花地转一圈视为深入基层;有的当太平官的的心理严重,认为在新的工作环境里,工作只要推着干,不出事,没乱子,就有政绩,安于“步子不大年年走,成绩不大年年有”;有的当“好好先生”的思想严重,对上级、下级穷于维护,对左右同事八面见光、四处讨好,干工作畏首畏尾、因循守旧,遇事绕着走,生怕出现一点闪失和漏洞。像这样只图安逸和虚名、信奉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准则的年轻干部,又怎么能担当起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呢?又怎能去带领群众、服务于群众呢?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因此,年轻干部只有具备不惟名利、只想做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崇高精神和豪情壮志,才能健康成长,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的优秀领导干部。 三是走出“在这儿干没啥意思”的误区。作为年轻干部,如何正确处理工作范围的人际关系,正视现实的工作条件,是更好地做好工作、更快地成长进步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后,较好地解决了这一
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一小部分年轻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偏差,时不时地在大家面前流露出“在这儿干没啥意思”的言行,从而造成工作上的被动。因此,年轻干部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消除放弃和等待心理。放弃和等待心理是指年轻干部面对较差的工作条件所表现的不正常心态。所谓放弃心理,就是不愿意听从组织分配,只想到机关去,不愿意到基层去,只想到有权、有“油水”的单位去,不愿意到“清水衙门”去,把工作环境看成是唯一的条件。所谓等待心理,就是由于工作基础条件差,强调客观,存在畏难情绪。对上采取等、靠、要的态度,对下则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二是消除不必要的失落心理。有些年轻干部自身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很受上级和同志们的赏识,并被上级组织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但由于受新老交替的时限、岗位职数、同级比较、班子综合素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和要求,可能出现人才一时得不到提拔的现象。因此,年轻干部应时时处处站在用人大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相信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不能认为是领导和组织对自己不信任,不关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