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史学家刘知已20岁时就考中进士,然而他得意科场却失意官场,在县主簿这个“九品芝麻官”的岗位上任职长达19年。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怨天尤人,自甘沉沦,而是“干一行,爱一行”,发挥岗位优势,刻苦研究历史,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史学思想。史书记载,“其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多所撰述,甚为当时所称”,他本人最终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由此可见,年轻干部一时没有适合自己的舞台并不可怕,只要坚信路在脚下,并且付诸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从拼搏抗争中奋起。可怕的是自己丧失了奋斗的信心,意志消沉,精神颓丧,乃至终日陷入所谓“怀才不遇”的怪圈当中顾影自怜而不能自拔。所以年轻干部一定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首先应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将主观确定的成才目标同客观的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统一起来。年轻干部能否成才,关键是看他确立的理想和志愿以及奋斗目标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国家建设的大局。如果一个人只是固守着一已之利,不愿意服从国家建设需要,不安心本职工作,或者脱离实际去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取得成功的。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树立“从基层干起、从小事做起”的观念,勇于克服“三气”。一是要克服自命不凡的“傲气”,摆正自身位置。心里不能老想着自己是个人才,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二是要克服怕苦怕累的“娇气”,善于和基层群众同甘共苦。不能说得多,干得少,更不能纸上谈兵,只说不做。三是要克服眼高手低的“书生气”,安心基层建功立业。要善于从小事做起,深刻领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只有平时养成有条不紊的习惯,关键时刻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差距,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有超前意识和能力储备意识,视眼下的坐冷板凳为充实自己知识、锤炼自己才干的绝佳机会,为在下一时段争取用武之地营造人不可及的素质优势。因此,一时的“怀才不遇”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虚度岁月、荒废学习。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必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善于化被动为主动。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大凡那些成就了一番事业的人,都能够以自身的努力来适应周围大环境,而不企望环境来适应个人。也正如我们要求所有的领导都不要对自己求全责备一样,年轻干部也不能要求身边的每个领导都成为“伯乐”,都具有慧眼识才的本领,而应在实际工作当中,以积极主动的工作姿态去展示自身“千里马”的风采。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赢得“伯乐”的青睐和群众的公认。 要走出“怀才不遇”的怪圈,还必须善于抓住和创造成才机遇。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到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每个人都被许多机遇包围着,只有你去发掘时,它才是存在的。年轻干部不仅要从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去寻找和把握机遇,而且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创造机遇。一是要培养创新思维,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拓宽自身施展才干的天地。二是要开发创造力,通过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来解决新矛盾,让自己的潜才转化为显绩,那么你就会在社会的惊慕之中脱颖而出。 三、走出误区、切忌浮躁、脚踏实地、突出政绩。
有少数年轻干部,由于不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常常陷入认识的误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进步都产生了不良影响。为此,我特别想告诫年轻干部,要想使自己更好地成长进步、有所作为,应该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是走出“想高升就得找门路”的误区。“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我党一向的用人原则,可总有一些年轻干部把这种原则视为虚设的“大道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