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结”等运作方式和“即办事项直接办理制、一般事项承诺办理制、重大事项联合办理制、特急事项特别办理制”等审批办法,从而大大提高行效能。二要理顺体制,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重点项目督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快专业招商实施方案》、《调整完善淮阴工业园区机构设置、职能、编制的实施方案》,对园区服务职能进一步优化组合,成立“二办五局”,对进入园区项目实行一站式、保姆式服务,提高项目签约率、开工率、竣工率。三要开展调研,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弘扬“三创”精神,进一步落实帮扶措施,促进个私企业发展。通过组织银企洽谈会、推广“两通”贷款等形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举办创业技能培训班,引导打工有成的人员回乡创业,推动“民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发展。
四、提高创新能力,把深化体制改革和激发发展活力结合起来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作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善于用市场的办法、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提高创新能力,激发全区上下的创造活力。一要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四到位一保障”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改制资金,完成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二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录取、分配制度。深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三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政务公开、政资分开等,加快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决策、运行和监督体系。
五、提高应变能力,把完善保障体系与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纠纷,是构建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县区政府处在各种矛盾和突发事件的最前沿,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群众、面对矛盾。作为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必须把保障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生活作为重点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社会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力度,努力使低收入群体生活有所保证,使老弱病残者衣食无忧,不同社会成员安居乐业。二要切实维护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协调好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对困难群众给予更多的关注,重点帮助失地农民、拆迁居民、下岗职工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解决生活困难,保证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解决好他们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三要建设“平安**”。积极构建社会治安的“大防控”格局,建立社会矛盾纠纷的“大调解”机制,扎实推进“平安淮阴”创建活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信访稳定工作,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