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个国家开展这项工作。
我国大气水资源管理严格意义上还没有展开。但是,作为大气水资源管理工作基础的气候分析、分类、区划、评价和预测研究和业务得到一定程度重视和发展,并对指导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大气水资源调控主要是人工增雨(雪)作业,是在抗旱减灾的强烈需求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人工增雨作业规模居世界第一位,已形成“空地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总体作业格局,作业性质由以抗旱为主型转变为空中水资源开发与抗旱相结合。从1995年至2003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共组织实施了4231架次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高炮、火箭增雨作业,每年作业区总面积达300余万平方公里,初步估计增加降水约2100多亿立方米。
截止到2008年2月,在建或筹建项目有国家级西北地区人工增雨试验基地和河南和青海两个人工增雨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山西省扩展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工程》、《安徽省空中云水资源工程》、《新疆山区人工增雨工程项目》、《祁连山区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京津冀地区城市供水增雨工程》、《长江上游飞机人工增雨基地建设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大气水资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此外,大气水资源的变化和变率成为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测的关键科学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变异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我国对气候变化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研究得到极大的加强。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气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8年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做出重要批示:“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减灾、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望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科技水平,加强规范管理,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2003年10月22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正式宣布启动了“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织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以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260多人参加研究。目前,“大气水资源调控和管理”已作为战略性的问题列入了这一研究范畴,提出了以下初步建议:
⒈开展全国大气水资源普查和评估工作,掌握我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和各主要自然区域大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全国大气水资源的区划,科学评价我国大气水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开发潜力,指导和规划全国大气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⒉支持大气水资源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深入了解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大气水资源变化或转化的机理,提高大气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优化调控能力,建立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评估体系。此外,要科学预测未来我国大气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为国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⒊组建国家大气水资源调控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开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提高我国人工增雨作业的技术含量。
⒋国家重点水利、生态建设项目应统筹规划相关区域大气水资源调控和管理配套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