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全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机制,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益,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是保障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省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新建了一大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截止目前,已建成各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16万多件,其中小型水源工程2395件,小型农业灌溉排涝工程15.5万件,农村小型集中饮水工程5296件。这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抗旱减灾,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保证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年以来,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我市开始对29件国有小(一)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15个水管单位进行改革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通过参改单位的积极努力,到20*年9月,15个水管单位的内部改革基本完成,在全省各州市中处于前列,得到了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通过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水管单位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调整了过低的水价;成立用水户协会管水用水;老百姓用水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水管单位服务意识增强,为全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深入,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弊端日趋显露,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集体所有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由于管用分离,致使农民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漠不关心,难以调动广大农户对工程维修、改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型水利成果的巩固与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户和集体都拿不出更多的钱对小型水利设施进行维修整治,导致不少工程年久失修,效益日趋衰减,且有一些小型水利设施因垮漏严重而不能发挥效益;三是不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责任不落实,有水大家用,工程出了问题无人负责。在供水价格背离价值的情况下,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不仅起不到保值增值作用,反而因其无资金维修造成管理工作难以维持;四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户迫切需要形成自己的水利固定资产,愿意出资购买或投资兴修小型水利设施。目前,全市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权责模糊、主体缺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状况仍然突出,“国家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到”的工程仍较普遍,工程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极不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开展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近两年来,各县区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之路,涌现出一批以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承包经营、租赁、拍卖等形式的试点,成效明显。明晰了2944件集中供水工程和131110个家庭水窖的所有权,调动了农民和社会各界投资办水利的积极性;修复改造了一批闲置的水利设施,实现了水利资产的保值增值;强化了管理,提高了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和农田灌溉、乡镇供水的保证率,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