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生态消费观。
四、紧紧围绕兴林富民这一重要目标,积极推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兴林富民、确保农民得实惠是林业改革发展的根本宗旨。我省现有林地面积1002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5.6%,是耕地面积的4倍多;全省有 51 个林区县,林区县人口占全省总人口63.6%。这一现实表明,我省要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唱山歌、走山路、做好‘林’字文章”至关重要,必须以工业化理念抓林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提高林地产出率和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坚持特色化发展。要立足我省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生产基础,突出区域特色、品种特色、功能特色,改造提升竹木、种苗花卉、珍稀干果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区域资源优势的主导型产业。要提升我省有地方特色、有产业基础、有竞争优势的竹木加工等制造业,鼓励林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要充分发挥森林和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做大森林生态休闲旅游业。
二是实行集约化经营。林业集约化生产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等设施和技术,改善林业生产条件,改变林农传统的生产作业方式,实行机械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切实提高林地的产出效益。要延长林业产业链,提升林产品加工层次、商品化程度和附加值,实现林业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是强化组织化合作。发展林业合作社是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式,也是推进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要围绕林业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林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其对农户的带动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开展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同时按照市场需求实现规模生产、规模销售,取得规模效益。
四是推进专业化营销。要不断创新营销渠道,拓展营销领域,同时积极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创立品牌,进一步整合林产品品牌资源,以营销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要积极搭建展示展销平台,健全市场流通网络,培育壮大营销主体,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林产品市场连接体系、组织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国际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全面提高林业产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五、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稳定是改革的前提和保证,如果山定了权,树定了根,而人心依然不定,矛盾仍然较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不能减少,那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难以取得成功。要高度重视林区的社会稳定问题,坚决防止因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落实不到位、教育调处不到位而引发不稳定因素,努力做好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
一是完善山林纠纷调处工作机制。目前,山林权属纠纷仍是我省林区群众上访热点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予以化解。要坚持“协商为主,裁决为辅”和“分级负责、分级调处”的原则,把纠纷调处在基层,把责任落实到各级。要坚持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在工作中做到尊重历史、注重依据、规范程序、依法办事,妥善处置好历史遗留问题,争取多数群众的赞成和拥护,确保不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