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了*流域癌症综合防治工作。针对化工、石化行业沿江沿河环湖集中布局的特点,20*年对总投资达1万多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开展了环境风险大排查,对3794家企业提出了整改要求,督促相关企业投资140亿元完善环境应急设施,消除了一批环境隐患。2005年11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松花江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众志成城、团结奋战,事件得以顺利化解,保障了沿江群众饮用水安全。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健全预警机制,开展应急演练。面对平均每2天1起的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沉着应对、积极应战,/牛河污染、太湖蓝藻危机等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发环境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
环境法制工作取得新突破。两年来,先后颁布了《民用核设备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3部行政法规,出台了2件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发布了14件部门规章和200多项环保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更趋完善。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二审。修订草案首次明确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等法律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我们首次全面清理了环保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废止12项、修改42项,重点解决了文件打架、要求不一等突出问题。我们联合监察部全面清理了各地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土政策”,破解了一批干扰环境执法的难题。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在建核设施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役核设施运行平稳,未发生二级及以上安全事件和事故。近年来,全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底数基本摸清,近4.4万家辐射工作单位全部纳入监管范围,闲置废弃放射源得到及时收贮;辐射事故发生次数及影响大幅下降,辐射安全总体状况好转。目前,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已经形成,国家支持的31个省级放射性废物库和辐射监测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刚刚建成的总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技术中心,实现了对核电厂重要安全参数的实时监控,具备了对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快速响应能力,并在京区反恐演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朝核试验后,我们紧急调集力量,开展了辐射应急监测和分析评价,为*决策提供了依据,检验了能力,锻炼了队伍。
(六)全面启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针对日益凸显的农村环境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总局发布了《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确定了主要目标和任务。我们把土壤污染防治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突破口,首次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截至目前共采集农产品和土壤样品3.6万个,完成了3万多个样品的分析测试,获得近84万个有效调查数据,为从环保角度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奠定了基础。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地方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转、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辽宁、湖南等地加强了县以下环保机构建设,河南省漯河市在乡镇设环保专干,在行政村设监督员,环境管理入乡进村,延伸了组织管理体系,农村环境保护正在出现喜人变化。
为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我们开展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为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奠定了基础。经*同意,发布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针、目标和基本任务。开展了生态监察试点,强化了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情况进行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