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1、搞好农业普查是我们准确把握*市情的需要。这次普查不单纯是一次农业产业普查,而是一次囊括“三农”问题的全面调查登记,涵盖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要通过这次普查,把*“三农”的家底彻底摸清。*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之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0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加速流动转移,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怎么变,发展优势在哪里,城乡差距在哪里,城乡怎么协调发展等等,凭我们现在手中掌握的一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和省内其他县市一样,我市最落后的地方在农村,最弱势的群体是农民,最不稳定的产业是农业。对这些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迫切需要我们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及时摸清“三农”发展变化和底数,从而准确把握*市情,尤其是“三农”的实情。原来有的一些抽样数据,毕竟是点上的情况,整体的情况还不够全面。本次农业普查就是要对我市555个行政村、14.49万农户及全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和农、林、牧、渔场进行全面普查,摸清我市“三农”的底数,深刻认识“三农”现状,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和主要特点。
2、搞好农业普查是我市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市在年初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但我们现有的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都不能满足全面监测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需要。这次农业普查的内容就是在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基础上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也在农村。就我市而言,全市现有58.*万人,其中49.13万人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6% 。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与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像农村建设规划、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搞好这次农业普查,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村现状的基本数据,便于评估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这既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基础工程。
3、搞好农业普查是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制定和落实“三农”政策的需要。近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这些政策效果如何?需不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等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普查予以回答。要重视农村社会,关注农民生活,支持农业发展,就要研究制定好相关政策措施,就必须以全面了解民情、正确判断实情、准确掌握农情为基础,就需要我们查清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变化情况,准确掌握农业生产要素、农业资源以及农民生活状况。搞好农业普查,对编制好“十一五”规划中涉及的农业农村工作、土地利用、农民增收等具体规划,以及科学制定“三农”政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这次农业普查是一次涉及“三农”的普查,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的需要,为正确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更加科学、更加翔实、更加全面的基础性数据。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建设新农村、实现“跻身全国两百强、打造实力*”目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