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表现为化肥用量偏大, 使用比例失调; 农药用量偏大, 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 杀虫剂用量过大, 剂型不配套; 农膜用量逐年增加, 可降解农膜比例低, 农膜回收率低。加之秸秆焚烧, 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污染严重。
1 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二是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没有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各部门分工协作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财政投入不足, 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缺乏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教育。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四是土地使用权过于分散, 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仍占主体, 农业面源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标准化、资源化利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工作力度不大。
六是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投入不足, 目前尚缺少适宜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农业生态研究和面源污染防治的科研攻关滞后, 使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
2 加强我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主要对策
2.1 广泛宣传教育, 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一是要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 因地制宜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要把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和原因、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等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 切实帮助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是要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各界的科普读物。特别要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的教育作为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 普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四是要扩大公民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设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投诉中心和公众举报电话。
2.2 加强法规建设, 依法控制和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一是对已有的法律法规, 要做好宣传贯彻和执法检查,做到有法可依、有人执法和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