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之乡”、“扇贝之乡”、“海带之乡”,海带出口量占全国的50%,**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珍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三是依靠管理现代化。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推动**渔业经济由外延型发展方式转为内涵型发展方式,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只占**8700平方公里海域的1/10就是最好的诠释。
(四)、由“传统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
这是开创渔业新阶段的显著标志。着眼于养殖捕捞规模和海洋资源承受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大力推进生态渔业发展。一是限捕转产。为减轻捕捞强度,严格禁渔区、和休渔期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渔民“弃船上岸”、“弃耕转产”。过去北五岛大马力和80-120马力船分别有63对和200多对,现在分别剩下17对和22对,其余的都“弃船上岸”;南五岛还有大量渔民“弃耕转产”。二是大力发展立体化科学养殖模式 。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在海水上中下层分别实行藻类、贝类、海珍品等品种养殖,上层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贝类,并为底层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完整的“食物链”。这样有利于提高复养指数,净化海水水质。三是发展循环经济。过去海带根作为垃
圾堆放在山上,烧死了树污染了环境,令人头疼。大钦岛东村渔民经过探索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将其投在海里底播区,受到海胆、鲍鱼的“青睐”,既适宜它们生长,又能为它们提供新的营养源,变废为宝,在全乡得到了推广,每年投放500多吨。
(五)、由“短期行为”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这是开创渔业新阶段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潜心研究,真抓实干的结果。一是决策科学化。为保证决策科学,平均每月县委县政府都要邀请全国著名专家进岛为全县干部作有关如何推动海岛科学发展方面的报告,提高认识,开阔眼界。重大决策征求民意,请教专家。如为避免短期行为,在反复论证基础上对海区进行确权,并确定了合理的承包期。二是行为自觉化。干部群众不仅能自觉遵守各级关于海洋环境与渔业方面的规章制度,而且还能象爱护眼睛一样呵护着大海。如对海区合理确权和实行合理的承包期后,渔民将“公海”当“私海”,思虑长远。海当田耕,海珍品当菜种,形成了自家“海上菜园”。所以,无论是集体、私营还是股份经营者都能自觉地向大海投苗、投石、建人工礁。三是科技体系化。大力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建立完善了三个体系。即标准化生产体系、渔业科技培训体系、科技示范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普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基地和带头人作用,县乡村统筹安排协调新项目的试验和推广,既减轻了渔民负担又保证了实验的推进速度。积极实施“新型渔民科技培训”工程,用现代科技生态养殖知识培训渔民,提高他们素质,为实现渔业科技化、生态化、产业化奠定基础。四是环境优质化。通过实施生态渔业、休养生息和严格保护,全县海域均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五是结构合理化。产品从“单打一”转变为多样化,形成了以虾夷扇贝、刺参、鲍鱼、海胆、海带、鱼类和栉孔扇贝等重点品种为主的海水生态养殖新格局,渔业生产做到了“东方不亮西方亮”。大钦岛乡和南隍城乡就是典型的代表。养殖海带活苦又不能赚大钱,但大钦岛乡一直没放弃,今年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高者收入达到70万元,全乡海带劳均纯收入达到20万元。网箱养鱼高者收入达到60万元,劳均纯收入在20万元。干部群众由此感悟到:科学发展观指方向,生态渔业“生银行”。六是管理规范化。对全县的育苗、养殖用药、用料情况,进行不定期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