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还不完善;林改的配套政策有待出台与完善;农业补贴的增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使退耕还林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抑制复耕、非法征占等苗头进一步扩大的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五是在思想认识上出现滑坡倾向,与工程建设长期性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京津工程实施了10年,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越来越高,有的省区对工程林业建设始终没有安排地方配套,对林业项目支持不够,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质量;有的地区领导干部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对工程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还不够,出现了厌战倾向和懈怠情绪,特别是地方政府换届、人员调整后,一些同志对京津工程重要性、长期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三、明确思路,扎实做好2010年工作
2010年是京津工程实施10周年,是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一年,我们要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扎实推进工程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益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强农富民,努力实现京津工程林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通过提质增效,实现建设速度与工程质量协调。工程建设速度和质量是相辅相成的,是实现工程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决不能片面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问题,各地要强化“质为先”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在确保完成任务的同时,努力提升工程质量。
二是通过依法防治,实现植被建设与资源保护结合。植被建设是生态改善的基础,植被保护是生态建设长远发展的要求。京津工程区脆弱的生态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抓林草植被建设。同时,要保护好这些年工程建设的植被资源,使之发挥持久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效,必须要“三分造、七分管”,严格执法,巩固成果。
三是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共赢。沙化与贫困互为因果。京津工程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多数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普遍贫困,增收压力大,导致这个地区生态十分脆弱。为有效解决好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各地应积极协调地方财政,加大对后续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四是通过科技推广,实现传统技术与科技进步互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既要搞好传统实用技术推广,也要搞好科技攻关,实现科技突破。京津工程林业任务越来越艰巨,不仅需要大量实用技术,更需要先进技术支撑,才能彻底攻克困难地造林成活难、成本高的问题。
五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政府投入与机制创新协调。生态建设具有典型的外部效益,需要国家长期、持久地投入。国家投入虽总量不少,但投资标准与实际造林成本相比还有很大缺口。在投资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在政策机制上求突破,在改革创新上求发展,靠林改推动,靠政策引导,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六是通过重点治理,实现普遍增绿与打造精品结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建设的成果,是我们务林人的夙愿。风沙治理是京津工程的目标要求,身边增绿同样是工程林业建设的价值体现。我们要在广泛封禁、大面积飞播、整体推进沙化治理的基础上,对区位重要地段、窗口地带,采用高投入、高标准,重点建设,加快治沙造林、绿化美化步伐。
同志们,2010年京津工程林业建设计划任务已经下达,计划投资为7.54亿元,建设任务677.3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