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来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的新变化。通过宣传,工程区干部群众防沙止漠的生态意识显著增强,投入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倍增,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植绿、护绿、爱绿的氛围日渐兴盛。特别是工程区治沙劳模唐臣、鲍永新等人的先进事迹,带动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和个人投身生态建设;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张家口市林业局干部职工为绿化植树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潮,各地“八一林”、“巾帼林”、“青年林”、“公仆林”等层出不穷。通过典型宣传与带动,加快了生态文明的传播,提高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
经过10年来的努力,工程区实现了“三增、三减、三提高”,即:林草植被增加,碧水蓝天增多,农民致富能力增强;沙化土地减少,沙尘天气减弱,风沙危害减轻;森林覆盖率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程度提高。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得出了许多重要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责任落实,是搞好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各地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了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工程建设责任制及技术承包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落实到位,很多地方还实行了“一票否决制”。二是群众参与、机制创新,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动力源泉。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改革创新,以及对植被恢复方式的“解困松绑”等,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积极性,为荒山荒地造林注入了新活力。三是科学治理、推广技术,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关键之策。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抗逆性强的乔灌草品种,干旱、半干旱地区营造林技术,科学的植被恢复方式和高效的治理模式等,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四是部门协作、综合防治,是搞好工程建设的重要前提。各地在工程建设中注意发挥部门协作、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的治沙工作机制,保障了工程建设的整体推进。来源于:
二、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工程到2010年的规划,工程林业规划任务还剩3874.05万亩,占规划总任务的30%,其中:退耕还林538.61万亩(退耕地造林412.57万亩、匹配荒山造林126.04万亩),营造林3335.44万亩(人工造林1316.77万亩、飞播造林5*.77万亩、封山育林15*.9万亩)。这些任务已经国务院同意展期2年,即到2012年底前完成,2013年将实施*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设与保护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搞好*工程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一,搞好*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风沙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工程建设,加快风沙源治理步伐,尽快改善风沙源区生态状况,发展林果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工程区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第二,搞好*工程是建设北方生态屏障的需要。建设北方生态屏障是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我国北方沙化现状提出的战略构想,也是对林业建设的殷切期望。*风沙源治理本身就是建设护卫*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工程,是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规模的林草植被建设,是构筑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内容。目前,*工程综合防护体系尚不完善,工程只覆盖了沙尘的北部路径,对其他路径和沙尘源的治理还有待完善;对中幼林的抚育管理力度不够,现有生态体系还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工程区待治理的荒山荒沙荒地还有很多,生态环境依然很脆弱。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