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源、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疏导群众情绪的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从财政转移支付、留存党费中预先安排专项资金,解决村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缺口”问题。
创新党员先锋作用实现途径。农村党员是党在基层的细胞,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是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发挥引导作用。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没有产业,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村干部要善于围绕支柱产业建基地、引业主、育大户,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向大户和业主集中,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大产品规模,实现增收富民。二是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监督作用。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广大农村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无职党员,如果充分发挥好无职党员的作用,建立科技示范岗、文明新风岗、环境卫生岗、村务监督岗等,既让无职党员有事可做,又较好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三是推进全民创业中发挥示范作用。大力开展以党员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创业的“双带”活动,树立抓保障不如抓就业,抓就业不如抓创业的观念,通过建立党员示范,推进农村人才市场化配置,实施“能人办企业、百姓创家业、干部干事业”的全民创业行动,实现党员、群众共同发展。
创新农村民主管理监督机制。人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要加强村民自治。要正确处理乡、村关系,县、乡镇对村重点实行宏观管理、目标管理和任期管理,尽可能地减少对村的“规定动作”,引导各村增加“自选动作”,取消对村无关大局的行政指令性任务和评比考核,尽可能为乡镇干部“松绑减负”。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切实指导好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村民间组织、经济中介组织建设,村级党组织要善于广泛凝聚“民智、民力、民财”,健全村级工作制度,理顺村“两委”工作关系。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村级议事制度,重视和发挥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村级重要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规范议事决策程序,真正做到关系村级发展的大计,由群众“拍板”,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由群众自己定夺,充分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把党务公开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对村级重要决策、重大事务、重点工作等应当向群众公开的必须公开,落实群众知情权;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群众“一事一议”自筹资金、国家项目投入资金的作用情况必须全面公开,落实群众监督权。三是要切实加强利益协调。新形势下,农村利益矛盾增多,层面扩大,农村利益关系逐步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村支部善于把握利益协调这个要害,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农民这个利益主体的正当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同时协调平衡好其它利益关系,积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避免矛盾激化升级。尤其要建立完善偿债机制,落实偿债措施,避免因债务性矛盾引发行为性冲突。
创新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机制产生活力,机制决定效益。稳定村干部队伍、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必须创新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抓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配齐配强村“三职”干部,解决好“三职”干部的待遇,做好农村30年以上工龄“三职”干部养老保险工作;积极鼓励年轻有为的“三职”干部报考国家公务员;设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奖”,分年度表彰一批优秀村支部书记、优秀村主任,让有为者有位。二是强化经济保障。村“三职”干部基础工资由县财政直发,乡镇设置绩效工资并按月发放。绩效工资与村党支部任期目标承诺结合,由村民代表与乡镇共同考核。多渠道提高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