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强农业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属于长线建设,需要一项又一项地去落实,一年接一年地去努力。我们要切实增加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我市农业基本建设最根本的是做好水的文章,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实现“旱变水”。要充分利用黄河流经白银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坚持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齐抓,走引提蓄并举、大中小结合的水利建设路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争取中型灌区改造、大中型泵站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等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快自流灌区、高扬程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发展节水农业的进程。把新建水利工程、延渠扩灌、异地移民搬迁、国土资源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推广新型节水技术组装配套,加快“旱变水”的步伐。继续因地制宜地实施雨水集流、井泉截引等小水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干旱半干旱山区群众的用水困难。旱作农业区要坚持走修梯田、集雨水、抓调整、兴科技的路子,继续抓好以梯田为主的“三田”建设,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整村扶贫开发、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
第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在我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更为落后。具体表现在:教育普及程度较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儿童辍学现象不少,尤其是女童辍学比例更高;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不少地方缺乏起码的文化娱乐条件,导致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农村教育事业要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兴办学前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要重点搞好**个“三配套”乡镇卫生院建设,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强对农村传染病、流行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农村文化事业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同城市一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农村显得越来越突出。客观地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尚未引起相当一部分同志的足够重视,一些地方仍在沿袭不计资源成本、不顾生态环境的陈旧做法,仍在沿用垦荒造田、大水漫灌、广种薄收等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碱化的问题日趋严重。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努力走上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坚持“三为主”方针,坚持不懈地搞好计划生育,确保完成人口与计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