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技能培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拓展外部增收空间。
统筹城乡发展,很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就业;城市带动农村,很重要的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民进城务工,不仅是农民就业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不仅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比较优势,增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现在农业户籍劳动力已经占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很大比重,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行业已成为数量上的主体。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和公正对待农民工。当前要突出抓好两件事:一是善待农民工,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环境,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当前突出的是要切实解决好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和巧立名目的乱收费等问题,还要解决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子女就学、住房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在城市安心务工就业创造条件。二是培训农民工,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这是促进农民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要把农民工培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实事来办。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各级财政要给予必要的支持。目前,一些地方在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和推广。
(三)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积极发挥国家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导向和带动作用。
农业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要对农业和农村给予支持和保护。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不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更需要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工业和城市应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搞好种养业良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与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支撑体系的建设。要适应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切实搞好林业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