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是保障粮食供给的重大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就没有稳定可靠的粮食安全。要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是要守住耕地。耕地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易于流失的稀缺资源,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农民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社会具有稳定作用。粮食调控主要在于“库”,保障能力主要在于“地”。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决不能逾越。不能随意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禁止在基本农田挖鱼塘、栽种树木,在这方面必须严格依法办事。二是要依靠科技。集中力量加强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培育一批影响重大、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三是要改善条件。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面积。
第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重点在粮食主产区。抓住了主产区,就抓住了大头,就稳住了全局。粮食主产区多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都占全国的60%以上,粮食产量占全国的70%左右。今后主产区要继续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发挥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国家将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力度,帮助主产区特别是中部地区的主产区解决种粮效益低、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要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产能建设和粮食加工转化。粮食主销区和产需平衡的省区,也要注意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也要支持粮食主产市县和种粮农民。
第五,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要把粮食的生产、转化、加工、流通、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进行系列开发和整体建设。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更要立足粮食优势,做大做强粮食产业,把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不少粮食主产区通过发展优质专用粮和发展畜牧业,搞加工增值,提高了粮食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延长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强粮食的市场竞争力。要启动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畜产品贸易的安全性,为粮食的转化增效开拓空间。
四、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