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一个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的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出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强化、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从加强农业、搞活农村入手,推进改革开放,逐步调整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和城市也得到了很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在200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到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我们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失时机地转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并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努力形成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两个趋向”的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