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进村入户,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和技术扩散“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三)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物质装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力度,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扩大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试点范围。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管理,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农业用电需要,杜绝乱收费。积极引导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
(四)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主体。我国有几亿农村劳动力,这是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关键要靠教育和培训。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增强法制观念。普及市场经济知识,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五)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农业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初级产品,而且要提供丰富的加工制成品。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立足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形成富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增辟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相关的商贸业和服务业,促进农产品价值的顺利实现。
(六)
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这是提高和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强种养业良种体系等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健全市场体系,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 型业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