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协会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今天的会议开得很好。大家发言积极,提了一些好的想法和建议,特别是春林同志的报告,讲得很全面,很有深度,我完全同意。
对农村、农业、农民,我是有感情的;对农村专业协会,我是有兴趣的。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对农村有一种与生俱在永远割不断的缘份。担任市长后,我最担心的还是农村,最关心的还是农业,最叫我放心不下的还是广大农民兄弟。最近,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各级都在强调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如何帮助?俗话说,助人先助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毫无疑问,也要先帮助农民解决好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帮助显然是不行的,实事求是地说,政府也没有这样的本事与能力。那靠谁呢?我认为主要靠能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的各种专业协会。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点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一、必须站在国际、国内农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专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回答为什么要重视农村专业协会的问题
农村专业协会的出现与发展是有必然性的。
首先,从发达国家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过程看,专业协会是随着市场经济而产生、发展的,市场经济水平越高,农村专业协会就越普遍。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地区早在17世纪初期,刚出现市场经济萌芽时,就有了农业协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相当普遍了,农民几乎都参加了各种不同的协会。在法国,全国73万个农场中的绝大多数农场主,都参加了产前、产中、产后的协会。在德国,几乎所有农户都是协会会员。绝大多数荷兰农民至少是3—4个协会的成员。与我们近邻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民也普遍加入了各种协会。去过美国和西欧的同志曾向我介绍,他们在美国访问了几个牧场主,问这些牧场主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说入会后牛奶卖13美分一磅,否则只能卖12.5美分。原因是组织起来能提高谈判地位,抵制超市老板和奶酪厂各个击破式的价格盘剥。这些农场主还说,虽然他们的经营规模已达几百、上千公顷,但毕竟一家农场的产量上不了期货市场,更达不到出口贸易的批量。同业协会先按一个价格收购他们的产品,年终再将获利按各户交易量返还,大家受益。在法国问几位养猪的农户为什么参加协会?他们回答夫妻二人养猪,只能养500头,如果还要自己搞配合饲料、进行防疫、联系销售、运送市场,根本忙不了,雇人又划不来;专业协会应运而生,做这些服务工作,所以受欢迎。至于日本,不仅全体农民都参加农协,有些不是农民的也申请加入农协,担任“准会员”,享受农协提供的服务。我们的宝岛台湾也是,带协会性质的农民合作组织有产销班、合作社、农会三种形式。如其中的一家柑桔产销班,12个农户,每家生产的柑桔,由班里派的三个人,分别押运到台北、台中、高雄三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去拍卖,各计其价,收点服务费。这就比家家都派人外出拍卖,省心省力又省钱。他们的羊奶合作社,饲养、挤奶分户进行,合作社进行消毒、保鲜、加工、统一销售,送到超市或直接送给订户,利润按实际产量返还给各饲养户。台湾的农会与日本的农协一样,除上面讲的统一服务外,还提供金融和医疗服务。用存贷差的利润,给农民以公益性帮助,农民入会非但不交钱,还享受医疗保健优惠。因此,可以说农村专业协会是各国各地农民长期实践形成的共同体制,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