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持力度更大;从工作目标上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涵盖面更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人类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深化,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发展的目的。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不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解决好农民问题,丢掉了人口中的大多数,既使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再高,也不能算是以人为本。我市目前有33万农村人口,接近全市人口的40%,但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0%左右,农业经济严重落后,这不能算是全面发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历史欠账逐年得到解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吃水、行路、住房、就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远远没有达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水土保持工程严重不足,土壤地力逐年减弱,这样的状况不尽快改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涵盖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和农村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举措。
第三,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龙江强市,也必须以构建和谐为重要保证。目前从全国和全省来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这在胡锦涛总书记和省委书记钱运录的讲话中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我们这里仅从我市来做一下比较分析。一是从居民收入方面来看: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5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额接近4000元钱,收入比为2.1:1。如果再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刚刚开始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镇居民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全面启动。二是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多年以来农业综合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与二、三产业比较,农业效益偏低,依然是弱势产业。三是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过少,有的村多年基础设施投入为零,公共财政和公益服务很少覆盖到乡镇,几乎没有延伸到村。同时,农村在征地、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比较多。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按照我市“十一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规划纲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4950元和10000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