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五一”放假之前,省委举办了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组织全省各地市、厅局和区县主要领导进行了三天时间的集中学习。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申立国副省长对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周同战在会上要求各地市也要举办培训班,将培训范围扩大到乡村干部。这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就是按照省委要求举办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面,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常委会讨论意见,就如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
第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一项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大事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做好“三农”工作发表过许多重要和深刻的论述,并亲自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方针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几亿直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曾先后下发了8个旨在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连续多年都是“两会”代表反映最集中的热点。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之所以说是时代命题,是因为这次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内涵。我们很多同志都知道,单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句话来讲,并不是新话题。我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提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都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同一提法在内涵上却有着质的区别。过去几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松绑和减负,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仍在逐步拉大。这次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时代背景上看,是在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从发展思路上看,更注重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跳出了“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指导方针更明确;从国家政策上来看,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注重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