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搞的新农村建设。我国为什么到现在才鲜明地提出来,原因是过去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现在时机成熟了。过去中央把精力用在了发展城市、发展工业上,现在国家有精力、有财力向农村投放,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的时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每年用于“三农”的财政支出都以2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加,先后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将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将资金和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这为我们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经济将带来非常有利的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一个含金量更高的文件,我粗略翻看了一下,除出台各项新政策外,加大投入的项目就有一二十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数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另外,从国家宏观体制上讲,一号文件中,把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了出来,像我们梨林镇就属于建设新农村的重点范围。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今年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是推进梨林镇加快发展的历史任务,应作为我镇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从我镇实际情况来看,我镇镇域主要部分在农村,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90%,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但近些年来,我们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建设新农村时机已经成熟。区位上看,我镇是济源“东引西进”、“万商西进”的“桥头堡”,从交通上看,新济公路横贯东西,209贯穿南北,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从资源上看,我镇地域平坦,总面积67.2平方公里,总人口43150人,境内有沁河、蟒河、大运河,农业以畜禽、蔬菜、食用菌为主导产业,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从产业上看,我镇乡镇企业达到3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3500余人,初步形成纺织、化工、建筑建材、皮革加工等支柱产业。以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需要。中原崛起是我省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而实现上述目标,作为农业大镇来讲,我们既要看到基础、机遇与希望,又要看到责任、挑战和压力;既要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三者之间相铺相成、相互促进,又要看到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全市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周书记在研讨班上明确指出,我市正在开展的争创小康村(户)活动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开展争创小康村(户)活动,形成相当比例的小康户,进而形成小康村;小康村达到一定规模,新农村才有雏形;只有新农村建设好了,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才能率先在中原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简单来讲,争创全面小康村(户)活动是基础,新农村建设是条件,城乡一体化是目标。所以,面对新的机遇和形势,我们要有更强烈的加快发展意识、干事创业意识,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四是群众所盼。近年来,我镇农村经济得以发展,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