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六通八有”和“绵渝路全面小康示范带”建设,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创新机制、增加投入、加强领导、激励群众,在如何运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城带郊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围绕农民增收,抓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到首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千方百计让农业兴旺发达、农民文明富裕、农村繁荣稳定。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我镇的养殖优势,按照“增猪优猪、大力发展小家禽,积极发展草饲牲畜”的思路,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联合起来,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启动了10万头优质生猪和100万只优质肉鸭等小家禽基地建设。狠抓了以猪链球菌病为主的畜禽疾病预防和控制,杜绝了猪链球菌病在我镇的发生,确保全镇出栏肥猪6万头,畜牧产值达92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5%以上。采取协会带农户、公司加农户、资金扶农户等多种措施发展农业大户,全年发展壮大种、养、加工、贩运等各类农业大户600多户。按照“支部+协会”的模式,全镇共建立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纪能人领办的各类农村专合组织11家,带动农户达3000多户,推动了我镇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以技能培训为手段,共举办各种技能培训27期,培训人员达3970人次,实现向外输出劳动力9430人,就地安置3860人,富余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转变。2009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10元。
二、围绕城乡统筹,抓六通八有工程
我们坚持全面推进以“五改两建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新村建设,城乡差距得以逐步缩小。
在凉帽山、黄磉浩等地,依托城市扩张和拆迁,实施“城区型”新村建设,在王爷庙、太空等村,实施“街村型”新村建设,在磨嘴、大堰等山地村,实施“庭院型”新村建设。2009年,全镇共建成沼气池600口,全部配套“一池三改”技术;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97口,建集中供水站4处,新解决群众饮用水困难4000 人;全镇参与新村建设的农户达730户,在凉帽山、黄磉浩等新建标美化街道4.6公里;在磨嘴、王爷庙、佛南等建设通村水泥路16.2公里,在白马庙、白莲山、佛南等地新建、扩建碎石路10.2公里;维修渠系20处,6000多米,新建排灌渠系4.2公里;推广大中型联合收割机21台、耕整机18台、化肥深施器120只、农用水泵150台套、人力播种器85台;全镇光纤电视入户达85%以上,电话、小灵通、手机入户达55%以上。
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并开展了城乡特殊医疗困难救助探索;动员民营企业、干部教师捐款16万余元,修建农村安身房26户,慰问贫困群众500多人次,救助贫困学生150多人次;狠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保征收保费13.2万元。
三、围绕小康示范,抓项目综合打捆
我们坚持按照“产业兴村、设施强村、生态美村、依法治村、文明建村”的总体要求,借助磨咀、王爷庙两个扶贫新村建设,将国土部门实施的红层找水打井、水利部门实施的集中供水、交通部门实施的村通水泥路建设、农办和建设局等实施的风貌工程、农能办实施的沼气池建设等项目与小康示范进行打捆整体安排,集中力量在绵渝路和县道公路沿线打造全面小康示范带,各项目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实现了综合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