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农业能否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农业机械化程度如何。从农业机械化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装备突破了人畜力的限制,机械作业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科学农艺要求,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过程,而没有机械化也就谈不上工业化。从多数发达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形式看,尽管发展模式和途径不同,但农业机械化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无论从长远还是从当前来讲,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二)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
我国农业正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农机服务的系列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水产业,由产中向产前、产后,由种植、中耕、收割向储藏、保鲜、加工,由设施农业向立体农业、观光农业延伸,机械化作业几乎覆盖了农业的一切领域。面向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已成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一是机械的载体属性,保障人力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规模完成的农艺技术实施成为可能;二是机械作业的规范性、规模性,保障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成为可能;三是机械化的高效性,保障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城镇化成为可能。
(三)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农业机械化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后农业劳动力成本增大,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就成为经济理性选择和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中节本增效技术的应用,依靠人力、畜力劳动是远远达不到的,必须要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作业在粮食生产中,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质量,增加农产品商品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如小麦垄作播种、小麦联合收获、秸杆还田、片麻岩开发等技术的推广应用,都要靠大型农业机械来完成。其中,小麦垄播技术的引进,改善了农业种植结构,可节水30%,增产10%-15%,同时,垄间种植蔬菜,达到四种四收,提高了复种指数,亩增加收入近300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民收入。近几年,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促使收费水平下降,一些关健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2009年邹城市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1亿元,利润总额9600万元,相当于每个农业人口增收120元,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