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以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食品生产,优化粮经饲结构,努力提高单产,增加种植效益;发展特色种植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产加销结合的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二是以发展畜牧业促增收。发展畜牧业能够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能够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区畜牧业总量在城区是最大的,要继续保持我区畜牧业发展的好势头,坚定不移地实施 “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化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现代化养殖场,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养殖;强化疫情防控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和产业安全;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畜产品深加工层次。三是以发展民营经济促增收。重点培植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的能人富户,引导他们向规模种养、加工、运销等方面发展,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切实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农民创业的热情。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促增收。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岗前培训、用工对接、权益保障,更好地为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特别要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管理服务,推进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努力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去、进入更高端岗位;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拉动二、三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就地转移。“十一五”期末,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人均劳务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五是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促增收。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对农民的各项减免、补贴政策,不折不扣把党的关怀和实惠传递给广大农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功夫,逐步加大地方财政的支农力度,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措施,优化农民增收的社会环境。
(三)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一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格执行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使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农村广播电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与企业、社会团体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泛开展健身运动。二是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农村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工程、能源、电网、住房建设力度;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突出问题。今年,要以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下大力气改善我区农村的生活环境。三是要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尽快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突出抓好农村稳定工作,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的调处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种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