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扶大”的原则,大力支持安大牧业、吉祥米业、亿龙葵花、先达食品等10个龙头企业,做到兴办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00万元,带动农户占全市农户的80%以上。
加快新型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到“十一五”期末,各类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到500个,农村经纪人1800人。
三、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
构建村容整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村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环境依托。
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启动××灌区工程,解决我市中东部地区9个乡镇近60万亩水田用水问题。完成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月亮泡东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利化进程。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基本农田全程灌溉面积达到100%。坚持季节性禁牧不动摇,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植桑养蚕,到“十一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碱地生态治理步伐,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产业经济双赢。
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坚持政府支持、农民自筹、部门帮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原则,每年计划投资12000万元,加快村镇道路、供水供热、燃气、垃圾污水及学校、医疗、文体活动、托幼、敬老院等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坚持“规划先行、正确引导、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切实规划好生产性建筑和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文教、医疗、商业、服务业等各项设施建设用地,做到布局合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引导和帮助农民积极开展“五通四化一气”和“四改四清”活动,使村镇面貌得到彻底改观。
加强小城镇建设。利用现有基础,积极整合资源,引导人口、产业、商贸等要素向小城镇聚集,提高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形成村镇建设的新格局。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小城镇经济实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小城镇人口发展到14.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每个小城镇培育起1—2个主导产业,小城镇的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6.7%左右。
四、强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社会事业
农村和城市的差距直接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农村的发展能力差,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到“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5%。
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大力实施教育振兴工程,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 %以内,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5%以内。加大资金投入,改造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整合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医疗设施,满足农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深入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