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推行机制。不断强化以制度建设为主的管理机制创新,提高各个层面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继续抓好各类典型培育,探索促进重大决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科学反映工作水平的考核评价体系。五要按照市县乡换届后的新体制,积极探索党政机构的良好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六要完善工作考核机制。按照新要求尽快研究拿出对县(区)党委、政府和部门工作进行考核的指标体系,力求切合实际,增强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突出实绩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真正把干部的注意力引导到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推进科技创新。就是要按照前不久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质量兴市工作会议精神,依托科技项目建设、四大产业开发,多形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拓展创新领域,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各类有效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全方位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和有力的科技支撑。各级各部门都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积极参与、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整体联动,在全市上下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促使科技创新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突出“三大建设”
突出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抓点带面、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抓点示范,扎实稳妥地推进。根据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要着力解决六个方面的问题:一要着力解决产业配套的问题。针对一些地方重农宅建设、轻产业开发的倾向,要注意把兴产业、促增收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新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真正使新农村建设体现安居乐业的特色。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新、老示范点,都要下功夫进行产业定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劳务业等都可以,但必须定位准确,必须全力扶持发展、培育壮大,在促增收中加快建设步伐,在建设新村中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尽快纠正把新农村简单化为新村建设的片面认识,形成居住改善与产业发展有机配套、相得益彰、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二要着力解决基础设施优先配套的问题。关键是要强化政府统筹,把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各级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机切入点,在加大争取各方面资金的同时,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优先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配套,在强化政府引导中,不断调动和激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三要着力解决社会事业配套的问题。核心是要在做规划、定措施、抓实施中,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体能素质,增强创业发展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在广大农村进一步形成知荣辱、明是非、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四要着力解决新老典型整体推进的问题。就是老典型要巩固完善,发展提高,扩大典型的覆盖面,同时按照规划要求,合理确定新建的典型,绝不能一任一个“腔”,一年一个“调”。新的示范点要抓,但已开建的示范点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保持连续性中实现新老示范点的统筹兼顾,实现点面结合的整体推进。五要着力解决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受益面不广的问题。这个问题固然有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但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须注意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惠农政策体现在大多数农民群众身上。就是既抓示范点,又要按照规划要求抓好面上的覆盖,既抓较高档次的新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