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工业的标准理念,对农业生产工艺进行全面改造的过程,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安全、应对国内外农业市场竞争的基础性工作。要瞄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高起点建设我省农业的地方标准体系,不断把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管理规程组装成新的农业标准,转化成为广大农户的自觉行为。同时,大力健全农业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标准监管,切实把各项农业标准落到实处。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在全省主要农产品领域基本建立起农业地方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我省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着力打造一大批四川生产、四川加工的知名品牌。
(四)推进社会化服务,着力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这是农业融入社会大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经营成本的必然要求。要深化我省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把公益性服务交给政府,把经营性服务交给市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要精简事业编制,强化服务功能,重点是健全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社会力量举办的经营性服务要拓展业务领域,丰富服务形式,重点是完善农业现代物流体系。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创办多主体、多形式、多领域的农业服务组织,为农业产加销各环节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脚不离田就可以满足生产和交易需要。
五、坚持用培育新型农民建设农业,造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人才队伍
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应用和组织各类生产要素的主体。我省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省,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中,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跨越是最难的跨越,但也是带决定性意义的跨越。这个跨越成功实现了,就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动力,为现代农业发展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我省农业人口量大面宽,培育新型农民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在培育模式上,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通过他们的示范行为和指导作用,带动广大群众掌握发展现代农业的技能,提高增收致富的本领,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面貌。在培育渠道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全方位、多途径、长期化培育农民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政府培训的主导作用,采取补贴培训、直接办班等多种形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今年重点抓好万名村支书集中培训、百万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充分发挥农民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自发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依托各类合作组织平台,引导农民开展专业化生产的自我培训。充分发挥社会培训的参与作用,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到农村地区办教育、办培训,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帮助农民掌握生产规程和实用技术。同时,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后备劳动力建设,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事业,把这项现代农业的长远大计抓紧抓好。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
一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始终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我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村是最广大的地区,又是薄弱地区;农民是最主要的群体,又是弱势群体。这一特殊省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在“三农”,难点也在“三农”。没有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科学发展;没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