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要求,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立足现实基础,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坚持走科技驱动型、内涵提升型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区和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努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进程中,必须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为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加以科学把握和统筹谋划。粮食增产,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农业增效,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确保有效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体现了农业发展以人为本的要求。“三增”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质量规模齐升的综合反映。紧扣这“三增”,我省农业就能沿着科学发展的方向前进,我们就能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
下面,我就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讲几点意见。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夯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设施基础
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要改变我省农业过分依赖自然条件的“弱质”特征,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就要大量运用现代工程手段和工业装备来强壮农业的“筋骨”,夯实农业跨越的设施基础和装备保障。
(一)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我省农业面临着土劣水缺的资源制约,也面临着旱涝交错的灾害制约,中低产田土比例高达70 % ,人均灌面不足半亩,农作物常年受灾面积2000 万亩。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就必须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的脆弱状况。要坚持系统工程的思路,以水利为中心,以耕地为基础,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路子。重点是推进“三化”:
围绕“水是命脉”,推进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治水兴蜀”进程。从长远看,立足四川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的省情,我们要建设以大型水利工程为支撑的健全调水补水网络,形成强大的水资源调度能力,基本满足农业对水的需求。从近期看,要狠抓已成灌区配套建设,全面完成现有病险水库整治,积极实施山区集雨节灌、丘区小微型水利和牧区草原水利灌溉工程;同时,大力推广节水设施和节水机具,发展节水灌面,构建起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安全体系和节水高效的供水安全体系,夯实防汛抗旱的设施保障。
围绕“土是基础”,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耕地是农业赖以发展的根本要素。立足四川省情,我们要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8790 万亩和7710 万亩左右,这是我省农业发展的根本底线。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金土地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加快建设高标准粮田。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引导发展节地农业。
围绕“路是纽带”,推进村道通达化建设。便捷的农村交通网络,是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我省还有2 . 5 万个村不通公路,这是制约农业融入市场化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