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面的主观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对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农业国际化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统一认识是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尽管大多数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分歧并不大,但具体行动为什么不快呢?我认为在思想深处还有两个方面的问题没解决好。一方面有的镇村两级干部“怕”字当头,怕吃苦、怕麻烦、怕担风险,心有余悸,不敢想,也不敢干。另一方面有的群众对农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成既满的小农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结构调整,思想先行。各乡镇要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加入wto后对我县农业带来的严重冲击,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好,力量凝聚好,干劲调动好,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来。 二是着力解决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不扎实、不深入的问题。工作作风飘浮,工作方法简单是导致一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不快的重要原因。有的领导干部在调整上少思路,工作上少办法,行动上少措施,就是帮助他们研究一些工作方法,也不深下去抓落实。有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在抓落实上缺乏力度,只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工作被动应付,抓而不死。有的工作方法不当,对本乡镇的资源优势、农民种植习惯和农产品市场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了解,看起来工作忙忙碌碌,但工作效率不高,效果不佳。有的既不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又不讲求工作的方式方法,没有在抓典型、树样板上下功夫,而是单纯采用行政命令和强制手段,引起了群众的逆反心理,造成了政府越号召,农民越不调的现象。高里镇的经验证明,“结构调整要大干,乡村干部作风必须要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窍门可寻,各乡镇、街道必须树立敢想敢干、真抓实干的思想,做到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树好权威,才能有号召力、有凝聚力,才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是着力解决村级班子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我们的农业结构调整就是一句空话。当前全县还有部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较弱,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找不出干事的人;有的软弱涣素质差、能力低,村里自己的事办不了,上级交办的任务也完不成;有的村“两委”班子如同两驾马车,争权夺利,互相拆台,形不成工作合力;有的村干部不干事、不创业、不廉洁,群众反感,甚至形成对立。这些问题,影响了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各乡镇要善于做到“两手抓”,即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一手抓班子建设,切实解决好村级班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执行上级政策、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今后对农村班子的衡量标准,要把带领群众能不能尽快搞好调整作为主要内容,能者上,庸者下,再也不能迁就照顾了。否则,都是一句空话。我们必须明确,农业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农民的增收必须依靠结构调整,这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国外优质价廉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会大量涌入,势必对我们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冲击。可以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入世所迫,开放所求,发展所需,已经到了时不我待、非调不可的地步。面对即将到来的严竣挑战,只有未雨绸缪,主动突击,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按照农业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组织生产,才能赢得主动,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当前秋季换茬,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能否完成县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就在此一举,所以县委、县政府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