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
我们国家正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阳光工程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项目。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组织实施。目标任务是:2008-2008年,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培训工作机制,为大规模开展培训奠定基础。2008-2010年,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 2010年以后,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使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总体上与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从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来看,为加强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已列入各级重要日程,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针对岗前培训这一环节较弱的实际,自2002年以来,我们鹤山乡逐步加强了对输出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强化农技校这个主阵地作用,采取了“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办法,增强了劳务输出人员的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推进了劳务输出产业。可以说,加强技能培训是形成我乡劳务输出金字招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乡运作情况和外地一些先进经验,推动劳动力技术培训促进转移应着力强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乡首先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抓好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各村也都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好本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形成了以用工单位需求为导向,以劳务输出企业为纽带,以农技校为主阵地,政府统筹,整体联动的技术技能培训格局。二是明确技术技能培训的原则和目标。原则即:以富民强乡为目标,按照“以实用技术促农业结构调整,以岗前培训促劳动力转移”的原则,以农技校为主线,涉农部门共同参与,加强对农民的劳动技术技能培训,转变农民的生产和创业观念,促进劳动力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推进有条件的劳动力转移,努力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围绕上述原则,我们提出的规划目标为:以50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生及其它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分层次、分类别,分期分批逐年培训,用3至5年的时间,力争经培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总数的70%以上,每人至少掌握2至3门农村实用技术,最终达到全员培训,经培训外出劳动力占外出总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0%以上,每人至少能熟练掌握1至2门务工技术,逐步达到“先培训、后上岗,带着技术进工厂”的目标。三是广泛宣传发动。通过广播、宣传栏、散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宣传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广大农民通过技能培训,身怀一技之长闯天下。全体党员都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个“依靠技术闯天下”的浓厚舆论氛围。积极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的方针、政策、渠道、信息和各地开展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经验及做法,宣传先进典型。各培训机构也要认识到,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是抓住机遇、提升形象、促进自身发展壮大的重大举措,充分利用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各种方式调动、吸引和激发农村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积极性。四是强化培训。乡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劳务输出网络优势,根据主要输出的企业及有关工种,制订针对性强的外出务工培训方案,实行定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