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促进人口向县城或中心镇集中;坚定不移地加快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农地经营向农业大户集中。
三、推进县域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配套实施,整体推进。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走“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集约发展路子,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新飞跃,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动城镇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创新农作制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和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建立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放宽领域、改进服务、加强管理,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培育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区域块状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特色化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要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坚持就地城镇化和就地就业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区域块状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作用、县域与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门槛低的优势,把工业园区与城镇新区建设结合起来,把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结合起来,增强区域块状经济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为重点,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体制、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就业政策,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居民劳动就业者能享有城镇居民劳动就业者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结合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工业园区的扩容,把城中村、园中村整理改造成为城镇新社区,引导城郊村、园边村的农民向城镇居住区集中。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小型村、自然村合并和空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