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与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亩标准农田、千万农民饮水、农村康庄道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厨,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孤寡老人有人供养和贫困农户子女免费入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成为促进“两个趋向”转换、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从近几年浙江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来看,凡是县域经济实力强的地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就比较快,县域和中心镇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民在城镇安居乐业,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这充分表明,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是以工促农的主体力量,县城和中心镇是以城带乡的主要载体。
二、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加快推进县域经济转型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发展“三农”,改造“三农”,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现代城市文明,过上更加殷实的小康生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推动农民分工分业分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二三产业,让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又要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成为农村新社区。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推动县域经济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县域经济转变,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对农业、城镇对农村的带动力。主要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线,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积极主动地推动“两个趋向”的转变,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进步。
突出两大重点。一手抓建设新城镇,一手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农民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让新农村成为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新家园。这样,既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城市的过度城市化倾向,又能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共同繁荣。新城镇建设,要坚持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导,把县域和中心镇做大,把特色块状经济做强,集聚产业,集聚人口,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品位。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村庄整治和农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以农民培训教育为重点,推进农民素质建设。
构建三大关系。要调整城乡关系,改变城乡分割分治的体制和机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平等公平的城乡关系;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构建互动互促的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共富的城乡关系。
促进四个集中。要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实现功能分区,坚定不移地提升工业园区和功能区建设水平,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