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房的旧房予以拆除。目前,全镇已有6个村108户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10100平方米。四是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机制。依据上级出台的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指导各村(社区)着力在运作好政策上下功夫,通过各类创建项目,争取项目资金,借力发展。对现有集体资产进行承包、租赁、资本运营,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筹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三产用房和集贸市场,开拓和培植村级经济来源的新渠道和新财源。同时,深化和规范村级财务运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逐步探索绿化养护、河道保洁、道路保洁等项目的市场化运作,转移管护成本。2008年,全镇村级集体财务收入达到3600万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08年,镇党委、政府将根据成片连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按照建设余姚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一手抓面上推进,一手推亮点提升,加速公共服务产品向农村延伸覆盖,编织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网络,促进城乡互动、城乡对接、城乡融合、城乡共赢。
(一)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以工业化富裕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有序整理土地和人口空间。继续深化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着力探索扩大村企结对的范围和途径。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村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稳定长效的收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推介和转移。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外向、生态、休闲、安全农业。积极培育农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经营组织,稳妥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继续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三)推进基础设施城乡共享。加快建设公交、客运中心,推进各主干道路建设,达到村村通等级公路目标,完成各主干道路对外的对接联网工作,构筑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在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加大老城改造的规划和实施力度。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水、电、气等设施建设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有效提高农村现代化程度。
(四)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城镇。加大对环保的投入,重视环境的绿化和美化,积极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逐步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整体推进道路、河道、环境等配套建设,对原有设施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分类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生态农庄型村庄、环境优美型村庄、综合整治型村庄建设,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争取推出8个以上村分别创建省、宁波市、余姚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同时把现有的4个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盆景”做精、做活。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就业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就业工作,结合特色产业的发展来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培训实效。依法做好以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员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加大工伤保险的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巩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努力使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