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缓解农村社会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把握内涵,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民富,村美,风气好”的建设要求。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也包括路电水等生活设施和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对此,我们必须把握以下几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要结合实际,编制好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确保规划科学、全面、可行。二是坚持经济发展优先的原则。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来抓,着力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加大财政投入与调动农民积极性并举的原则。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一步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村民自我管理,努力加快文明、生态、和谐农村建设。
面向“十一五”,加快建设具有如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有效推进。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近几年来,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破两位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项目农业建设的推进和高效农业规模水平的提高,一产收入仍是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基础保障。“十一五”期间,我们仍然要把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要继续以项目农业建设为主抓手,以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普及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投资主体、市场主体和联结主体建设,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前延后伸产业,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发动、行政推动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创业和增收的积极性,鼓励村干部、农村能人施展才干、创业致富、带富一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个个有技能,人人争创业,家家谋致富”的良好全民创业氛围。
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践证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最大的富民工程。但是当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那些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的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很大。为此,要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拓展农村劳动力向高层次从业转移的潜力和空间。同时要积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4、加快镇村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建设。要在去年完成村镇布局规划和农民集居区总平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开展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设计村庄形态,并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导向性,确保农民自建房、迁建房建到规划的集中居住点上,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但要注意的是,推进农民集居区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须坚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从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