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普及率达到60%以上;供、排水系统完善,卫生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垃圾废弃物集中堆放处理,废水、废弃物污染得到消除。 二是扎实抓好“千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每年实施8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到2010年,使40个村实现农户有一幢人居瓦房,有沼气池或节能灶,有小水窖或小水池,有卫生厕、卫生畜厩,有稳定可靠的产业增收项目,人均有一头商品畜出售,人均有一亩400公斤以上稳产农田地,人均有一亩特色经济林果及住房内外墙粉饰的要求;自然村原则上有进村入社的简易公路,村内有整洁畅通的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群众有简单的就医条件,有一批劳动力受到培训和转移;行政村总体上有进村公路和行道树,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入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广播电视信号覆盖,有合格的办公房,卫生室、兽医室和以党员电教及科普为主的文化室,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建立起以林果、畜牧等为重点的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努力发展农村教育,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中小学生辍学率逐年下降,认真开农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经营能力和水平;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村民居住环境整洁,无传染病发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民族团结和睦,民主意识得到提高,有效实施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 三是着力推进“中间村”的新农村建设。我县除要建设的小康村、扶贫开发村以外,有近70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全县的中间发展水平,当中既有基础条件较差的坝区,也有基础相对较好的山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坝区村要通过培育和发展以高效农业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力度,增加农村非农产业收入,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乡村面貌;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山区村要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认真抓好粮、烟、林、果、畜的良种良法推广、普及,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经济作物,把畜牧业和林果业作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
两个前提: (一)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社
会系统工程,只有科学合理地研究制定好规划,才能保证全县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一是坚持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要统筹考虑,从农户的房、厕、灶、厩、院到村的山、水、田、林、路、电都要综合规划,配套建设。二是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的原则。从各地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在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上下功夫,在展示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提升文明程度和塑造村组良好形象上下功夫。三是要坚持示范性、样板性、典型性原则。小康示范村要成为一个地方学习的榜样,增强带动功能,具有典型引路、方向性的作用,要通过抓小康典型示范,使广大农民坚定奔小康的信心,明确奔小康的方向,找准奔小康的重点,加快奔小康的步伐。扶贫开发村也要尽可能成为同类村组学习的榜样。四是坚持动态性原则。规划要着眼长远,内容要全面、留有余地,同时要有阶段性的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配套建设,整体推进,不断完善。各乡镇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制定实施计划,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