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二是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以工业化思维办农业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为实施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和省、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初步形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县广大农民对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热情和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强烈渴望,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我们要认真把握和利用好这些优势,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三农”工作中仍存有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产业发展层面看,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够强,依然是弱势产业;从经济结构层面看,农村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农民增收的面较窄,农村经济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依然是薄弱环节;从社会层面看,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生存压力大,依然是弱势群体;从稳定形势看,由征地拆迁、财务管理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多;从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看,我县部分指标差距较大,建设新农村、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任务异常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紧紧抓住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务必使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今年有一个良好开局,在“十一五”期间实现重大进展。
二、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中央和省、州的决策部署,结合祥云实际,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和省、州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治建设的切入点,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依靠群众,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把握“两个前提”,突出“三个重点”,抓好“四个提高”。
一个目标: 就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民富、景美、人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着力改善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生财之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生活环境、健全管理机制。 一是抓好小康示范村建设。全县每年重点推进6个村,使之达到全州“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的建设目标。具体是:依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农村经济每年都有新递增;不断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安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积极开辟就业门路、输出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达4000元以上;文化生活活跃,庭院整洁,房屋明亮,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上,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制度化、规范化;村民行为规范,乡风民俗形成新风尚。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基础设施完善,村内主巷道硬化率达50%以上;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有休闲健身场地;卫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