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国地少人多、农村人均土地极少且短期内很难改变的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不可能实现规模效益,因而从“三农”内部解决“三农”问题的空间非常有限,只有跳出“三农”,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途径,才有可能顺利解决“三农”问题。我理解,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着力推进“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而“三化”的切入点就是农业产业化。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低,深层次的原因是农业效益低。而农业效益低,既有人多地少难以产生规模效益的原因,更有农业市场化程度低、难以实现精细耕作和标准化生产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移到小城镇和城市,藉此提升农村人均资源特别是人均土地的占有水平,进而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手段抓农业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走出一条工农结合、良性互动和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而农业产业化正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接为一体,从而加快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的一种新的经营体制。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可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实现市场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市场化,从而既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又可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同时,农业产业化这种经营方式把农业资源进行工业化的开发和对接,土地和农村劳动力都成为这一经营方式中的生产要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农田作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按照工业品的生产规范来管理和经营农产品生产,这使得农民既不脱离土地,又不脱离种养业,表面上还是在土地上劳作,但却脱离了经济附加值低的单一粮食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实质上已被纳入了工业化的进程而演变为农业产业工人。而且,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还将带动仓储、运输、包装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农民不断从土地中分化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裂变,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此外,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还可有效地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使其能够有更多的财力和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的载体服务功能,反过来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正基于此,胡锦涛同志多次反复强调,一定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全局性、方向性的工作来抓。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全市的农业产业化工作。今年元月,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讨论,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一年多来,各县区、市级各部门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指导方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2户,年产值达到15亿元,先后有8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二是基地建设和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奶畜、果业、优质粮、蔬菜等为重点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秦川牛、布尔羊、凤县花椒、太白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具有宝鸡地域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知名度日益提高;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2个,带动农户25.9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7.3%。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力拉动和农业产业化的强力推动下,全市农业和农村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