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对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我们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江泽民总书记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新的时期,教育和提高农民的任务仍然很繁重,越是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重视对农民特别是对青年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因此,要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培训力度,探索教育方式,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让他们在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前提下要明法理、知荣辱、有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农村建设者。
二要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置,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使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城乡规划、市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统筹发展,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要加大农村投入,强化服务功能,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城乡在公共事业发展上的差距。
三要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要在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立足
四要坚持以点带面,推进新乡村建设。建设新农村,各级政府都要有总体规划。对乡镇来讲,要把小康住宅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的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规划设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与庭院美华、绿化相结合,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力求形式多样,不求千篇一律,一个模式。
五要加强社会事业,构筑保障体系。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增加教育投入,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