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经验:就我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一是要围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二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上级的各种决策应符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不搞行政命令;三是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益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同时不搞“一刀切”“攀比达标”等政绩和面子工程;五是逐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为农服务的能力,同时各项工作应循序推进,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二、当前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全乡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过程中,更多地倾向于数量增长,质量提高不快,品牌效应不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精深加工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履约率较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功能单一,结构分散,辐射力不强,推广型、农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专业组织协会少,服务功能弱。
(二)农村投入明显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全乡基础财力减少,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一些债务,省、市、区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另外,由于乡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部分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盐碱地治理无法很好地开展,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
(三)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当前,部分农民整体的素质仍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违约行为时有发生。在文化素质方面,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很大比例。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也有所淡化。
(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全乡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各村缺乏多样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全乡公共财政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
(五)基层组织建设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党员、干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乡村党员、干部沿袭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不高。目前,部分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和“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五是农民的法制意识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