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00余个,初步构建了龙头企业直销、中介组织帮销、流通大户促销的销售体系。四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全市共培训农民23.65万人,共输出劳务161.8万人,比前年增加7.8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20亿元。全市实现农业产值189.28亿元,实现农民人平纯收入2675元,同比分别增长5.3%、6.1%。
(三)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一年来,全市整治病险水库148座。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1.7万亩,解决了4.2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治理水土流失152.1平方公里。电力、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市国家电网供区的农户实现了户户通电,全市通乡公路改造扫尾工程完成路基241.1公里,路面122公里,通村公路完成路基2179公里,路面1692公里。沼气能源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建沼气池13389口,为年度计划任务的111.3%。农机、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也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共推广各类新农机具1.1万台,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6亿元,为贫困地区兴修了一批基础设施,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10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越过了低收入线。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88亿元,改造了一批中低产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大力推行办点示范,一批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去年来,我们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筛选确定了100个不同类型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从领导力度、规划制定、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市县共安排挂点领导392人,其中市领导20人。挂点领导对示范村的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所有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政府副市长等都先后多次到点上现场办公,指导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各示范村工作的开展,一年来,全市100个示范村已有56个村编制完成了发展规划,硬化通村公路287.3公里,完成供水设施55处,建立垃圾池667个,维修或新修村活动室88个,培育各类主导产业115个,为示范村增加集体收入319万元,各示范村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隆回虎形山村的金银花、洞口江潭村的优质稻、双清长木村的葡萄、新宁县石湾村的脐橙等一批特色村级产业已初具规模。长木村还入选农业部的50例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的面貌得到初步改观。
一年来,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一是工作重点不突出。一些地方对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理解不透,把握不全,对经济发展有所忽视,对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手软、一手硬。在经济发展方面办法不多,点子不新,成效不明显。二是部门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资金比较多,来源渠道比较广,但都分散在各个部门,尚未形成良性整合机制,导致一些项目难以有效整合,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重视程度不同,措施力度不一,村与村,项目与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少数地方还处在徘徊观望阶段,一些示范村工作措施软,示范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四是农民主动性欠缺。部分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过多依赖上级拨付和部门支持。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重要责任,发扬成绩,克服困难,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突出重点,攻难克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新突破
在今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办点工作,仍然是我市今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并特别指出,要在继续抓好去年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