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正当亿万农民享受党的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和丰收的喜悦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吹响了鼓舞人心的进军号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站在新的起点上
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上世纪年代就提出过“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两个趋向”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万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可以说,最近两年支农力度之大前所少有。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农民增收这条红线,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据统计,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仅减免农业税、取消特产税一项,就减轻农民负担亿元。中央在个省份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总额达亿元,亿农民因此受益。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亿元。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亿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在这样新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较之上世纪年代的“新农村”、年代的“小康社会”,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说,都站在了全新的起点上。
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这个题目正在破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样?中央提出了五句话字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万丈高楼平地起。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对记者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离开这个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把它摆在优先位置。
近几年,国家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以“两减免、三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优农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年粮食总产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