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现阶段,恩施市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和农业由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转移的时期,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企业,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对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和解决城镇居民就业,意义重大。同时,坚持稳定的土地制度,加上政府公共财政向“三农”的倾斜,使农民能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接近城市居民标准的公共服务。第三,宜居观光功能。秀美的田园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便捷的交通条件,将会促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将成为集观光、宜居、消费为一体的新天地。第四,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无害化,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型的新农业,减小、控制高毒农药和不合理施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使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第五,文化教育功能。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推进农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和认真抓好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工作。
新农村具有新标准,即达到五“新”。第一,新设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安全饮水、道路交通、广播通讯、信息网络及农田水利等。第二、新农舍。一要美观,体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二要实用,房舍高低大小、结构采光等都要实用;三要节约,体现节约土地、材料、能源、资金的特征。第三,新环境。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第四,新农民。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在农村教育、农民培训和文化道德建设上下功夫、做文章。第五,新风尚。以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环境为基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议如下:
1、认真学习,着力贯彻。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和广泛宣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使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成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各单位、各部门要自觉地把本行业本部门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⒉规划组织、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规划是前提和基础。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和各类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由于生产生活条件的差异,经济文化水平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必然“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尊重农民意愿,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不搞形式主义。
⒋财政资助,完善机制。设立和筹集“新农村建设专项基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部门配合,发挥优势,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建立检查监督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可靠的组织保障。
《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公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