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大力推进“一主三化”战略,抢抓机遇、艰苦奋斗,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和无党派政协委员,我认为,我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三好三佳两情一源头”。
“三好”是指:第一,施政措施好。一是按照“两叶一芋两草”的产业布局,努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三是大力改善经济发展软硬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四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五是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六是不断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第二,行政绩效好。“十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第三,政府形象好。树立了“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的良好形象。
“三佳”是指:第一,经济效益佳。全市区域生产总值增至亿元,人均增至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亿元。第二,社会效益佳。市委、市政府坚持“五统筹”的原则,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康的良好局面。第三,生态效益佳。五年来,全市森林覆盖率由升至,成为全省重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是全省重要的中医药产品、保健品生产基地,是国内外重要的硒产品供给和研发基地,是全省乃至华中地区的“后花园”。
“两情”一方面是“干部对工作充满激情”。全市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增强群众对党的感情”。
“一源头”是指十五期间全市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的有效监督,离不开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奋斗,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但归根到底,靠的是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总之,“十五”期间的发展,为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分析农村改革发展形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字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新农村具有新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食物保障功能。保障农产品供给,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是农业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我市应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向社会增加优质、安全和多样性的农产品供应,以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第二,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