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依托,也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业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要结合农村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在农、工、贸、服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社区性和跨社区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服务农民、服务农业的能力。组建新组织应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自主自愿、形式多样的原则,动员广大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创办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在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信贷等各方面给与倾斜,营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抓好村镇建设整体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力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文化内涵、保护生态环境。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强农村道路、通信、电网、饮水、沼气、垃圾收集处理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高镇容镇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等综合管理水平,形成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内涵丰富、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要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打造新班子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实施者。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要积极探索研究锻炼使用干部的新办法和新途径,不断把年富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线,为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充足的内在动力。打造新班子要在巩固区、镇、村党组织开展的“三级联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内涵,拓展范围,与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星级化管理”和党员“双培”活动结合起来,选配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增强自治能力,理顺两委关系,加强村民自治组织自身建设,完善“一事一议”、民主监督等制度,实行村务公开,提高村民自治的制度化水平,解决好税费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营造良好和谐的农村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六、以促进素质升级为途径,造就新农民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关键是造就新农民。造就新农民要立足于党的方针政策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进一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把党的各项主张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在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等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要面向城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