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xx村地处xx县东面,距县城2公里。天白线穿境而过。全村有耕地面积1514.6亩,516户,2231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但是xx村有丰富有山林资源。乘着西部大开发的春风,xx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几年来,桥坪村的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建设成了xx乡“文明生态富裕村”。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桥坪村两委在充分调查了解本村的前提下,决定利用本村丰富的山林旱地资源,发展种植业,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但是该发展什么呢?通过到各地学习考察,并结合渡马乡的气候条件,决定在桥坪村大力推广柑桔种植。在党员干部杨天光、罗安定、蒲光福等的带动下,桥坪村的柑桔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100多亩发展到今天的1200多亩,年产柑桔70万斤左右,每年实现经济收入40万元左右,仅柑桔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00余元。涌现出了许多的柑桔大户和种植能手,有杨天光、蒲光福、杨顺东、罗安定等,他们每年来自柑桔的收入多的达3万余元,少的也有万余元。
尽管柑桔给桥坪村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可是村两委并不满足于目前的发展,而是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发展路子。近几年,又发展脐橙、奈李、金秋梨等400余亩,建成一个120亩的脐橙基地,推出“清水江”脐橙品牌。
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县农业局及农办等上级部门的扶持下,2001年,桥坪村开始推广“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大力推行“三改”(即改水、改厕、改灶)。经过几年的推广,桥坪现已建成沼气300余口,生猪存栏1800余头,改水、改厕、改灶300余户。通过“猪—沼—果”生态模式建设,桥坪村的卫生条件大大改善,生活环境日趋转好,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加大劳务输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桥坪村人多地少,产生许多富余劳动力,如何使这些富余劳动力找到就业渠道成为村两委的头等大事。村两委采取先对富余劳动力技术培训,然后将这些受过培训的富余劳动力输送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并加强与他们的联系,通过他们又将在家的富余劳动力拉到沿海地区打工就业,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到现在为止,我村共输出劳动力1000余人次,长年在外打工者达270余人。每年,该村在外务工者邮寄回的汇款达60余万元。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桥坪村具有丰富的山地牧草资源,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最佳区域。桥坪村两委在县农业局牧草站和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大力发展引草入田,并利用荒山荒坡大量种植各种优良牧草,发展牛、羊、鹅、鸭等节粮型养殖业,彻底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约粮食30余万斤,产生经济效益110余万元。
通过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桥坪村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上升。2009年,全村人均农民纯收入达1756元,居渡马乡之首。
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全面实行村民自治
严格执行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一直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