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较高,基本上是两年一遇,这是30年气象资料统计的结果。发展鲜食“五早”产品,一般在6月上中旬就能上市,能有效的避开“伏旱”。其次要积极发展商品性好的优质、高产特色新品种。如当前生产上推广的有:沪玉糯1号、沪玉糯2号、苏玉糯1号、紫玉糯、南韩黑糯等鲜食玉米;白沙1016、花育17、皖花3号等优质花生;北京553等烤食型、紫罗兰等水果型、三康红薯等高产淀粉型山芋;科棉1号等高品质棉;黑美人、秀丽、小兰、惠兰等精品小西瓜;日本栗晶南瓜、香蕉形西葫瓜等特色菜用瓜,等等。第三要搞好优势作物布局,扩大规模种植,形成区域特色。如江淮分水岭两侧和岗丘地重点发展花生、玉米、籽瓜和山芋等旱作物。城郊和沿国道、省道地区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果用瓜、草莓、花卉等生产。物色作物,如自来桥的冬瓜,石坝的籽瓜、紫阳的甜叶菊,琅琊、城郊、楼店的蔬菜,大余郢的“五瓜”、白酒的棉花等要在稳定销路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形成区域优势产业。
(二)围绕“早”字,突出质量,大力推广早播增产增效技术。市场农业的竞争,最终表现为产品的竞争,数量与质量的竞争。反映到“五早”生产上来,实际上就是产品早上市和品质优的问题。各地要围绕“早”字,突出质量,依靠早播增产增效技术提高效益,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早播”。“五早”顾名思义就是要抓早,只有体现“早”字,才能以早赢早,做到早上市、早受益。为了统一口径,今后“五早”生产仅指采用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才叫做“五早”,营养钵育苗下限界定为3月15日,大田直播下限界定为4月5日,因为4月5日后,正常的春播安种都可以进行了,再搞“五早”生产,就失去了早播增效的意义了,此外育苗移栽大田的下限界定为4月15日。二是要推广关键技术,规范提高质量。近年来,早春气候异常,这给“五早”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因素,要取得“五早”成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是推广营养钵育苗技术、精细整地技术、单膜及多膜覆盖、“五早”套和套“五早”作物等四项技术。三是大力示范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重点推广瓜类嫁接育苗、花生带壳播种、玉米塑盘育苗、机械覆膜播种、设施栽培等增产增效新技术。积极推广除草膜、降解膜等新材料应用,实现节本增效,减少耕地污染。
(三)强化领导,搞好服务,确保“五早”安种适期完成。工作落实,组织领导是关键,配套服务是保障。对于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