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松动传统二元种植结构,带动和推进全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功能。多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五早”生产,把它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增长点来加以大力推广。12年来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五早”生产具有产品上市早,行情好,效益高和多复种等优点,已成为我市全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突破口,是现阶段农民依靠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好发展“五早”生产同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表面上看,去年中央1号文件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是要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因此有不少同志片面地理解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粮食生产同结构调整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认为发展粮食生产就不好搞结构调整,搞结构调整势必影响粮食生产。“五早”作为一种结构调整方式,难免遭受这些同志的轻视或非议,认为“五早”已经过时了,发展“五早”生产同中央精神不符。实质上讲,去年和中央1号文件的其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多方并举促进农民奔小康。决不是片面地追求和发展粮食生产,而忽视了农业结构调整。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去年的中央1号文件和今年的中央1号均有明确的表述。因此,这里要特别强调,各地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农业结构的关系。粮食生产是我市农业最大的优势,也是我市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我们必须把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好、保持好,否则我们将对不起前人,更无法向后来者交代。但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决不是将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与“五早”生产对立起来,而是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我市的“五早”作物主要是利用早春旱地空茬田和麦油预留行进行生产,与夏种水稻、玉米和秋种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没有茬口上的冲突,就是有点冲突,那也是次要的,对于我市粮食生产发展没有大的影响,更何况我市的粮食生产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二、明确主攻重点,狠抓关键环节,迅速掀起“五早”生产热潮
今天离“清明”已不到一个星期,但据调查情况看,当前除了包括明光市泊岗乡、自来桥镇,南谯区三官乡、腰铺镇等在内的少数地方外,全市大部分地方“五早”生产还是冷冷清清的,安种进度很不理想,截止3月28日,全市“五早”作物仅安种28万亩,较常年同期少70%左右,营养钵育苗个数较上年同期少50%以上。我认为,今年五早”进度慢的原因,客观上是因为早春气温回升慢、不稳定,但主要还是由于主观不作为造成的,不少地方领导对今年“五早”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性和能动性不强,引导群众生产的力度不够,甚至存在个别地方领导对“五早”生产消极抵触现象。对此,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要迅速把当前的工作重心立即调整到大力发展“五早”生产上来,广泛发动群众,明确主攻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千方百计搞好今年“五早”生产。
(一)因地制宜、面向市场,选好主导作物和优质品种。根据近年来“五早”产品市场的需求特点,结合我市实际,今年“五早”生产,首先要把鲜食玉米、鲜果花生、早春蔬菜、优质瓜类、专用型山芋确定为主导作物。其理由有三点:一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我市不属国家玉米优势产业带,发展饲用玉米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迎合市场需求。因为我市靠近江、浙、沪等大中城市,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市场对新鲜蔬菜和鲜食产品需求旺盛;三是适应抗灾避灾要求。因为我市7、8月份出现“伏旱”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