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面性,没有引起各镇(街)、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现实观念中,存在几个带有普遍性的模糊认识。
一是旅游在所占比重小,不值得大搞。目前我市旅游经济在中比重小,正是我们长期对旅游业不够重视的结果。我们应看到,旅游是名片经济、环境经济、多元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我市每年要接待多万游客,这多万游客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逼我们的各个环节要跟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拉动作用,可以这样说,旅游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所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其自身效益。
二是旅游业规模小、效益差。旅游业包括大旅游概念下的旅游企业涵盖面极其广阔。从旅游住宿、餐饮、交通来说,利润在—之间的大有人在。个体虽小,但遍地开花就不得了,这也就是旅游业将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的效益基础。
三是旅游不外乎就是游山玩水,没有工业、农业等产业那样具体、实在。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无污染、见效快、效益长久的朝阳产业。投资旅游业与投资工业、农业相比,其收益是工业、农业收益的几十倍,而且旅游业发展时间越长,其旅游价值越大。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供机会,而且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旅游业每吸纳个劳动力,就可以带动相关产业提供个就业岗位。我市边远山区和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缓慢,收益不大,但生态资源保护较好,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四面山林海等几个村弃农从旅,收入翻了数十番,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因此,各镇(街)特别是有旅游资源的镇街党委政府要将发展旅游业融入到中心工作中去,让旅游业在解决好“三农问题”和就业、再就业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⒉旅游资源在管理上不统一,旅游产品的归属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造成资源整合力不强,效益不佳。
我市旅游景点分别归属于旅游、宣传、文化、林业及当地政府,存在管理上条块分割的“诸候”模式,旅游开发项目未纳入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既不利于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也不利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和强大。致使有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景点(含文物景点)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仅停留在传统的保护上,没有很好地将其开发为旅游产品产生出经济价值。如石门大佛、清源宫等,靠烧香拜佛微薄的收入与有限的资金投入和自身极高的文物价值俨然不成比例。怎样将自然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出最佳效能?怎样有利于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开发与管理并重,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⒊各镇(街)、部门领导旅游经济观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高,未能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意识。
*是一个农业大市,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还有一部分群众未脱贫致富。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全市社会局势稳定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切实符合市委、市政府“旅游兴市”的精神。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产业,是我市唯一能带动地方经济的朝阳产业。旅游业的兴盛,不仅能直接带动交通、商贸、餐饮、建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符合我市向重庆市级大城市目标过渡的要求。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各级领导包括各行各业必须认识到的。如何看待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以及促进就业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把“四面山打造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和“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不是凭一时热情,而是重庆、*两级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统筹全市经济而提出的。因此,希望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
⒋对旅游市场培育力度不够,市场机制不活,市场宣传促销经费